新华财经上海8月3日电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中东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双向奔赴”正在加速:中东“土豪”在中国投资布局不断扩大;中企也在抢滩中东51配资线上,掀起一股建厂热潮,供应链“借船出海”趋势越发明显。
中东资本“加仓”中国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近三个月来,中东资本频频涉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尽管2024年上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设立项目白名单并放宽经营性物业贷适用范围,但行业融资情况仍较为严峻,发债民企数量在持续减少,部分财务较为稳健的房企也面临资金问题。
其中,6月,有公开报道表示,全球第九大主权财富基金——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已同意购买华夏基金10%的股份,卡塔尔投资局将从华夏基金的第三大股东春华资本手中购买股份。
7月,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访华,掀起了市场对中东资本的高度关注。8月2日,PIF发布声明称,已与中国六家主要金融机构签署了六份谅解备忘录,总额达 500 亿美元。这些机构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
数据统计,PIF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约9250亿美元,约67230亿元人民币。此次PIF与中国相关机构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涉及通过债务和股权方式促进双向资本流动的合作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中东投资者积极寻找在华投资机会,并且积极用一些小规模投资进行试水,他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前沿科技,比如新消费趋势、生物科技等。
对此,贝莱德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也表示,如今“南南合作”明显在增加,中东的客户这两年明显增加。“一个原因是中国以前经济增长特别快、机会特别多的时候,中东资本很难挤进来。现在他们发现他们不仅能进来,还不受国际政治的影响。这些国家虽然有些是所谓的‘发展中国家’,但很有钱,比如: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等。”
“他们资金比较充裕。现在是双向选择,中东国家能在中国找到很多机会,而未来国内的‘独角兽’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喜欢找到中东的投资者给他们背书。因为他们想给投资者一个信息,即我的资金来源是安稳的。”宋宇说。
中企加速“出海”中东
中东和中国是“双向奔赴”,不仅仅是中东“土豪”来华掘金,中国企业也加速在中东布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描绘出海中东的蓝图,或者已经在出海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能源行业。
日前,新能源四大龙头阳光电源、晶科能源、TCL中环、远景科技同日官宣进军沙特。这之前,天合光能、协鑫科技、钧达股份、联合太阳能、创维光伏等新能源企业,也已经宣布进入了中东市场。
中东氢能发展,尤为受到关注。
对此,国金证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姚遥表示,受内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对外维持能源枢纽的双重因素驱动,近年来中东国家开始发展可再生能源。沙特、阿联酋、埃及、阿曼等多个国家也顺应转型潮流提出了氢能发展目标和项目规划,并且基于其在传统化石能源领域积累的金融储备,拥有充足的资金发展氢能。氢能相关产业的项目投资规模已达到 540亿美元,并且未来将持续追加。
“受益于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可以大规模生产低成本绿氢,并具备向西欧和东北亚主要需求中心出口氢的优越地理条件,在低成本和高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东将成为氢能出口中心。”姚遥说。
不仅在“出海”建厂方面,资本市场上,中国投资者也对中东投资越发关注。日前,沙特ETF(520830)正式成立,公告显示募集规模达到5.9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募集期利息和认购费用),共有7665户投资者参与募集。该ETF的上市标志着内地投资者直投沙特市场的渠道已经全面开启。此次发行的沙特ETF采取的是互挂形式,产品采用内地与ETF互通模式51配资线上,通过投资于互挂标的ETF来实现对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的紧密跟踪,链接内地、香港和沙特三地资本市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