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股票配资

炒股加杠杆 1961年,陈赓病逝前一天,忍痛整完工作:把一辈子都贡献给人民了_傅涯_身体_妻子
发布日期:2025-04-28 21:12    点击次数:118

炒股加杠杆 1961年,陈赓病逝前一天,忍痛整完工作:把一辈子都贡献给人民了_傅涯_身体_妻子

1961年3月15日炒股加杠杆,他最小的一个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就跑进父亲的怀里。陈赓看着怀里的儿子知涯跑得满头大汗,便准备给他脱衣服。

刚给儿子扯下一只袖子,陈赓就感觉一阵剧痛从胸口传来,刹那间,他满头大汗,脸色发白,还拿着儿子衣服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知涯说道:“快,快去叫妈妈。”

知涯不过才几岁,但是也明显感觉到父亲的不对劲,只得赶紧出去叫人帮忙。守在外面的警卫员听到了声音,意识到首长可能出现意外了,立刻冲进屋来叫医生来抢救,这不是陈赓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

因为抢救及时,陈赓再次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闻讯而来的妻子傅涯看见丈夫已经稳定下来不由得松口气:“现在怎么样了,好一点吗?”不想让妻子担心的陈赓,勉强在脸上做出笑容:“没事,没事,我前面几次不就都挺过来了吗?”

展开剩余87%

听到这话,妻子虽然担心丈夫但是还是忍不住生气:“你看看你,才58岁,就像八九十岁的老头一样,啥时候才能注意自己的身体?”面对老伴的牢骚,陈赓只是笑着点点头。

陈赓作为我国著名的开国将领之一,享受着国家最高级的医疗待遇,又为何会身患重病,甚至多次命悬一线,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位英雄为祖国建设呕心沥血的故事。

筹备哈军工,突发心梗塞

1957年12月19日,陈赓第一次发作心肌梗塞,这可把傅涯吓了一大跳。病发的前一晚,陈赓凌晨一点才回到家中,为了工作上的一些事他们开了很久的军委会。一旁的傅涯给丈夫脱衣服,嘴里抱怨道:“我本来想等你一块吃饭的,谁想到你半夜了还不回家。”

陈赓已经很疲惫了,坐在凳子上并没有说话。见丈夫没有回话,傅涯又唠叨道:你50多岁了,可不是个年轻小伙了,一天天的怎么熬得住。”夫妻二人又闲聊了几句,谁也没想到傅涯的话会一语成谶。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19日清晨,陈赓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们聊了许久工作上的事情;正当他送走客人准备像往常一样去参谋部上班时,一阵疼痛从胸口扩散开来,他定了定心神以为就是平常的心绞痛,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

可没想到这次胸痛持续的格外长久,格外的疼;陈赓因为呼吸困难想大口喘气,可怎么也喘不上来,一阵晕眩感袭来,他挣扎地想呼救可就是发不出声。这个情景正好被还在家中的儿子看见了,他发觉不对劲,急忙扯着家里的司机,说:“爸爸很难受”。

在外面等了很久的司机,也担心老总是不是出事了,因为平常陈赓总是按时出门。司机一进门就看见倒在地上的陈赓,他不敢乱动只能给医院打电话,请求帮助。

很快,医院的抢救人员就来到了陈赓家里。经过一系列的抢救,陈赓被及时地救了回来;并且医院通过反复的检测,诊断,确定了陈赓是心肌梗塞,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必须要好好休养。

等他再一次睁开眼睛时,傅涯已经坐在他床边细心地给他擦拭身体;傅涯怎么也想不到,昨天晚上还在跟陈赓开玩笑,今天就病倒了,她自责不已。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赓虽然之前没有生过大病,但身体却早是不堪重负了。

原来这段时间,陈赓为了筹备哈军工的建立,不分昼夜的工作,四处奔波:视察部队、接待外宾、出国访问、军委开会等等,他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连饭也没空吃。

在哈军工开办后,他本来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但是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个工作任务中,并朗声说:“我至少要为党再工作20年”。就这样,他积劳成疾,之前不只有一次的心绞痛,但是他一直没放在心上,心里装着的全是工作上的事情。54岁的陈赓就这样病倒了。

心梗再发,移居上海

这次虽然被抢救回来了,但是陈赓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医生特别嘱咐他要静养,千万不要像之前那样拼命工作了,可我们的“工作狂人”陈赓哪里闲的下来,在休息了3个月之后,他询问医生自己现在的状况能不能上班了。

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医生给他开了一个证明允许他每天可以工作一小会,但是不能全天都上班。得到证明后,陈赓又一次地开启了“拼命”的模式,医生的嘱咐早就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了。

1959年,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陈赓的心梗再一次地爆发了,幸运的是,这次的救治也很成功。但连着两次的心梗爆发,几乎把他的身体掏空了,他已经无法做到下床走路了。

对此,陈赓倒是看得很开:“过去这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一点小病不算什么。”天气转冷,北京寒冷的天气十分不适合陈赓养病,组织上关心他的身体,特地给他在上海准备了房子给他养病,那里的天气比北京好很多。对于组织的特殊照顾,陈赓并没有拒绝,他在北京确实呆着很难受了,经常呼吸不过来。

1961年,陈赓与妻子傅涯一同来到上海,这里的天气好很多,但是对于他来说依旧是寒冷的。出于对陈赓病情的考虑,组织上给他配了随行的医护人员、警卫员等人,原本他不愿意妻子一块过来的,生怕耽搁了妻子工作:“我已经不能为国家出力了,你更不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呀!”但好在组织上知道这一点,怕他不答应,特意给傅涯换了一个可以去上海的工作,也好方便她就近照顾陈赓。

其实对于自己的身体,陈赓心里比谁都清楚不过,但是他还是想在最后的关头多为国家做点事。组织上安排他去上海养病,还费劲心思地给妻子调工作,这些好他心里都清楚明白,他不拒绝是因为不想让别人再为他过分担心了。这个快到花甲之年的老人,心里还是和明镜一般的透亮。

老人最后一个任务,托病亲写作战总结

在上海养病期间,陈赓是比较“闲适”的。白天他一般躺在床上睡觉,偶尔教女儿练字;每天下午秘书都会给他读文件新闻,尽管他已经不能工作了,可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

一天,秘书给他拿来了一份文件,是由中央军委发出来的。文件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所有中将级别以上的将领,每个人都写一份关于自身革命期间的战斗经验总结。

原本,按照组织的意思是不打算让陈赓写这份文件的,北京的总参谋部特意考虑了他的情况,希望他能安心养病,就没有告诉他这项工作任务。可来到上海后,上海的参谋部并不在

知道这件事情,还是把文件发给了陈赓。得到消息后的陈赓,精神一震,尽管他的身体负担还很重,但是这些日子啥也没做让他心痒痒的。经过几天的整理与思考,他决定采用自己口述的方式让秘书将战斗经验总结用笔记下来。

3月7日,陈赓皱着眉头看完了秘书写的一部分战斗总结,能做他秘书的人文笔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可陈赓就是不满意,他怎么看都觉得写出的文章少了点意味。

一旁的傅涯见了,道:“人家毕竟没经历过战争,自然是写不出其中的精髓;要不等你身体好了点,自己来写的吧。”陈赓觉得妻子说的话有道理,但是却没等自己的身体好转,没过几天就开始动笔了,他知道如果再不开始写恐怕就来不及了。

3月15日,陈赓拿起了手中的笔,随着一个个字跃然纸上,过去的一幕幕逐渐浮现在了老人的眼前。

13岁他投笔从军,在老家加入了湘军;17岁他接触先进思想,加入了革命的队伍;19岁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进入黄埔军校就读,毕业后成为周恩来先生身边最出色的将领。

1931年,陈赓又担任了红军第四军的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等,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他经历了我党参与的所有战争,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平的年代他也丝毫没有放松过自己,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校。陈赓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他成功完成了数不胜数的工作任务,然而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任务却没有完成。

就在他动笔的这天早上,陈赓忍着胸前的剧痛,把记忆中的故事,战斗经验写在纸上。对于一个生了重病的老人来说,写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尤其是经历了一天这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依靠身体支撑的写作。

直到小儿子知涯回来,他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就支持不住了;因此就看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一幕,待陈赓重新清醒过来之后,傅涯已经守在了他身边,知道他身体不舒服,傅涯并没有多说什么,两人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对方,一时间,屋子内就只能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在妻子的陪伴下,陈赓在疼痛中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此时此刻的两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或许是夫妻俩的最后一晚了。

第二天早上6点,陈赓在剧烈的疼痛中醒来,他脸上全是冷汗,身体因为疼痛而止不住地发抖,神色苍白毫无气色,第三次心梗发作了。

听到声响的傅涯连忙通知了医护人员,可这一次他没有挺过来,无论医生再怎么动用抢救器械,陈赓也没了动静,傅涯紧握着他的手掌,逐渐感到冰凉。

1961年,3月16日,陈赓离开了这片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热土。英雄虽已离开炒股加杠杆,可功绩永不磨灭,这位一生为人民谋幸福,为祖国谋强大的前辈,值得我们所有人记住他。

发布于:天津市